把願望變成進步:看懂「動機 vs 目標」,四層架構讓你更會練
為什麼有心,卻總是沒進度?
你可能很熟悉這些句子......「我想身材更精實」、「我想減 10 公斤」、「我想對自己的身型有自信些」。但是每天忙忙忙到晚上,真正坐下來後才在想:「那我今天要做什麼?」腦袋就一片空白了。問題通常不是你不夠自律,而是你把「想法」和「做法」混在一起了。這一篇就用一個好懂的四層架構,幫你把「一句願望」變成「今天就能開始的行動」。
四層架構:Why 驅動 What,What 指導 How
先記一句口訣:Why 驅動 What,What 指導 How。怎麼說呢 ?
- Why(動機/願景):你在乎什麼、為什麼出發。
- Outcome What(結果目標):期限+成果數字。
- Performance What(表現目標):能力的數字(重量、次數、配速)。
- Process How(行為目標):今天/這週一定做得到的事情。
「Why 驅動 What,What 指導 How」的意思,用白話說就是:先把為什麼要做講清楚,這個 Why 會像引擎一樣推著你前進;接著把要到哪裡、什麼時候到,具體化成 What,其中一部分是有期限的成果(結果目標),另一部分是能代表你變強的能力數字(表現目標);最後,把這些再折成每天或本週一定做得到的 How(行為),也就是你立刻能採取的步驟。
比如你的 Why 是「想穿有腰身的 T 恤更有自信」,那 What 就可以是「12 週內腰圍少 5 公分」這種結果,加上一個能力里程碑,像是「深蹲做到自體重的 1~1.2 倍」或「5K 跑進 35 分」。
而 How 則是實際行動的安排:每週到健身房三次做全身訓練,餐餐補到 30~40 克的蛋白質,每天至少走到 8000 步以上。這樣一來,Why 給你方向與動力,Outcome 告訴你要看到的改變,Performance 讓你在過程中就能確認「我真的在變強」,而 Process 則是確保你今天就能開始做、明天繼續、下週看得到進度。
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層個別的設定。
動機/願景(Why):出發點要說人話
動機就像你腦中那個推你出門的小劇場,要跟你的人生連得起來才有力道。最怕空話(例如「要更好」這種很空泛的說法),也怕用負面情緒當燃料(例如「我不想再討厭自己」),因為它撐不久。
比較好的寫法是:情境+感受+價值。例如:「我想跟孩子在操場跑一圈還能笑著拍照(情境),因為我在乎陪伴(價值),也想對自己的樣子更自在(感受)。」
怎麼寫才算到位?
把 Why 寫成 1–2 句,讀起來要「像你在跟朋友說話」。如果你唸出來覺得彆扭或太官方,就換個說法。貼到手機備忘錄或寫起來放在健身包包裡,當你想放棄時,打開看一眼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
快速檢核Why寫法
- 這句話有沒有出現「場景」或「對象」?(例如操場、孩子、公司健檢)
- 我唸出來有沒有動力?如果只有壓力,重寫。
結果目標(Outcome What):有期限的成果
結果目標是方向和時間表。它可以是腰圍、體脂率、褲子尺寸,也可以是「健檢紅燈變綠燈」。重點是要少而精:只需要抓 1–2 個你在乎、而且相對穩定的指標。像是體重起伏會受水分影響很大,所以建議搭配著腰圍或衣服鬆緊感一起看。
怎麼設定比較好?
- 寫清楚期限:你可以設定 12 週、16 週之類的。如果沒有壓期限,就很容易落入「以後再說、之後再新開始」。
- 用範圍而不是絕對值:例如「體脂減 2%~3%」,留一點彈性,比較不會被一兩天的波動打擊信心。
- 量測頻率:腰圍與體重建議每週量一次就好(固定時間、固定穿同樣衣服、都上完廁所後量測),比起每天秤更能減少焦慮感。
容易踩的坑
- 只看體重:體重不動不代表沒進步,腰圍、力量、體能可能在進步中。
- 期限太短:像「四週減 8 公斤」這種比較高而上的設定,會逼你用無法長期維持的方法進行,後面通常容易反彈。
一句話模板給你參考
「在 12 週內,把腰圍從 80 cm降到 75 cm,或褲子尺寸小一號;每週量一次、固定週日早上。」
表現目標(Performance What):能力的里程碑
表現目標(像深蹲負重變重、跑步變快)跟「外型」不是同一件事,但它會把你帶往外型改變。因為當你把力量或心肺能力練上去,你的訓練量變大、肌肉更有張力,身體會更有效率地消耗能量、撐起線條,久了腰圍、體脂、穿衣服的合身度自然跟著動。
你可以想像它就像導航:外型是目的地;表現數字是路線。你跟著路走(把重量、次數、配速慢慢提高),車子就會一步步接近目的地(外型改變)。
舉個具體例子:
你把深蹲從 20 公斤練到 40 公斤,過程中大腿與臀部會被反覆刺激、恢復、再長得更有力,肌肉線條會比較緊實;同時你每週固定練,活動量上來,腰圍就可能慢慢縮。又或者你把 5K 跑步從 40 分進步到 36 分,代表你能維持更高的運動強度與時間,熱量赤字比較容易做得又穩又安全,幾週後褲頭可能鬆一點。
所以簡單說:先讓身體「做得到更多」(表現),外型就比較容易「看起來更好」。如果只盯著體重或鏡子,沒有讓身體變強,路上會很容易卡住。
一句話模板給你參考
「在第 8 週前,完成跑5K ≤ 35 分;在第 12 週前,深蹲 1RM 達體重 1.2 倍。」
行為目標(Process How):今天就能做的事
行為目標是「打開行事曆就能安排」的東西,100% 你自己可以決定,今天就能完成。它是整個計畫最關鍵的部分,因為沒做就沒有任何結果。
寫法要具體到「何時、在哪、做什麼、做多久」,與其寫「多運動」,不如寫「週一、三、五下班直接到健身房,做 45~60 分鐘全身訓練」。飲食與生活習慣養成也一樣:「每餐吃夠 30~40g 蛋白」、「每日走路多於 8000 步」、「完全不喝含糖飲料」、「23:30 前上床睡覺」。
加入備案(B 表)
生活一定會有突發狀況,所以 plan B 是一定要先備起來的!
- 如果臨時加班:改做 20 分鐘居家三動作循環(深蹲、伏地挺身、啞鈴划船/彈力帶划船)。
- 如果出差:飯店健身房 30 分鐘機械式訓練,或晚餐後 20 分鐘快走。
追蹤方式
寫一堆就容易懶得記錄或是忘記,不如做簡單的「打勾表」:本週三格-到健身房運動、七格-步數達標、七格-蛋白質攝取足夠。看得到連續打勾,人就會想繼續。
容易失敗是因為這樣...
- 一開始就列太多:先抓 2~3 個關鍵行為,連續兩週穩住後再加。
- 把行為寫成結果:寫「吃少一點」太抽象,換成「中午白飯半碗、晚餐加一份蔬菜」較容易做到。
一句話模板給你參考
「每週 3 次全身訓練(週一三五19:00、45~60分),每餐攝取 30~40g 蛋白質,每日多於 8000 步;若加班則做 20 分鐘居家 plan B。」
這邊示範一下如何把這四層串起來
- Why:我想照鏡子時更喜歡自己,也能陪孩子跑多久都不喘。
- Outcome:12 週內腰圍 -5cm、褲子小一號。
- Performance:第 8 週跑步 5K ≤ 35 分,第 12 週深蹲 1RM = 體重 1.2 倍。
- Process:週一三五重訓 45~60 分;每餐 30~40g 蛋白質;每日≥ 8000 步;若加班則做 20 分鐘居家 plan B。
讀起來順、想像得出來怎麼做,就代表你設定對方向了。接下來,只要把「Process」寫進行事曆,今天先完成第一小步,四層就開始互相拉動:Why 提醒你初衷,Outcome 給你里程碑,Performance 讓你看到路上的進步,Process 則是每天把球往前推。
一句願望很重要,因為它提醒你為什麼要出發;但真正讓你變好的,是那些今天就能完成的小行動。把一句話放進四層:動機 → 結果 → 表現 → 行為,每週做一次小回顧,12 週後你會看到很實在的變化。
現在就拿出你的那句願望,照著這篇茗羕教練教你的四層架構,寫下你的腳本,開始今天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