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自覺強度 RPE 怎麼看?一文搞懂 0–10 等級、RIR 對照與實際用法(重量與有氧都適用喔!)

你是不是常遇到這種情況:今天睡不好、壓力大、身體狀況好像不好,平常能舉的重量突然變超重;或是明明是跑同一段配速,卻喘到不行。這時只看「負重公斤數」或是「心率」其實不夠準。RPE(運動自覺強度,也就是主觀用力程度)就是把你的「當日狀態」算進去的量表,簡單、好上手,而且還很誠實。




RPE 是什麼?為何值得學


RPE 是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的縮寫,中文常翻譯成「運動自覺強度」,重點是用「你的感受」去評估當下有多吃力。


1960 年代,瑞典心理學家 Gunnar Borg 想把「累不累」變成大家都看得懂的數字,先做出 6–20 的 Borg 量表。為什麼不是 1–10 呢?因為他希望數字乘以 10,就能大概對上心跳:6 大約是 60 下/分(休息),20 大約是 200 下/分(接近極限)。


後來他又推出 0–10 的版本,使用上更直覺,0=完全不費力、10=最大努力。現在我們在健身房、跑步或復健現場,兩個版本都有人用,但日常教學最常見的是 0–10。




|延伸應用

  session-RPE(課表 RPE)。到 2000 年代,運動生理學家 Carl Foster 把「當下的 RPE」乘上「本次訓練時長(分鐘)」來估算內在訓練量。例如今天整堂課你覺得 RPE 7,做了 45 分鐘,訓練量就記 7×45 = 315。教練可以拿這數字來比較不同日的負荷,避免忽高忽低,你也可以試著自己做紀錄來比對。


|RPE 的小故事 

  「6–20」可不是亂取,是為了讓大家一看就有概念:乘以 10,大概就是你的心跳;後來為了新手能更好上手,才有了 0–10。這個「把感覺變數字」的想法,讓我們不需要昂貴儀器,也能每天微調訓練。




先來搞懂 0–10 的快速口訣


RPE等級怎麼用?

RPE 對應的身體狀態
RPE 2–3 散步級,能聊天。
RPE 4-5 有在用力,但還蠻穩。
RPE 6-7 專心了,動作有感,還能維持品質。
RPE 8 剩下大概 2–3 下就到極限。
RPE 9 剩 1 下。
RPE 10 極限,做完就沒了。

常搭配 RIR:Reps in Reserve,也就是「還能多做幾下」的意思。例如 RPE 8 ≈ RIR 2(只能再多做 2 下。)




為什麼 RPE 這麼好用


使用 RPE 會把睡眠、壓力、是否有攝取咖啡因、天氣、月經週期等狀態一起反映出來。同樣的 60 公斤深蹲,昨天可能是 RPE 7,今天卻是 RPE 9;你就知道要不要減重或減量,而不是硬幹。




RPE 怎麼判斷?一步一步學會幫自己打分


觀察四件事


呼吸(能否講完整句)、肌肉灼熱感、動作速度(是否明顯變慢)、專注度(分心就做不起來)。四個訊號一起看,比單單看心率還準。


以下我們用有氧訓練、重量訓練來個舉一個量測的例子。



有氧訓練的「談話測試」對照 RPE


  • 能聊天=RPE 3–4(也就是Zone 2 的有氧區間)
  • 斷斷續續講短詞=RPE 6–7
  • 只能點頭=RPE 9–10 


有氧訓練像是跑步、單車、划船等都通用喔!



重量訓練常見區間


  • 力量課表:RPE 8–9(保留 1–2 下),品質優先。
  • 肌肥大訓練:RPE 7–9,最後 3–5 次要有明顯肌肉"炸、泵"的感覺。
  • 技術學習或是熱身:RPE 6–7,動作要順、留餘裕。




各族群該怎麼利用RPE調整強度呢?


  • 初學者用「動作速度+還能多幾下」雙雙確認;寧願 RPE 6–7 穩練,也不要逞強到 9–10。


  • 中高齡/復健期:上限抓 RPE 7–8,重視呼吸與姿勢穩定;若頭暈或疼痛升高,當下就先停止運動。


  • 女性遇到月經週期(經前/月經期)可下修 0.5–1 級,在排卵期時,多數人可以試著拉回原來設定,要記得:身體感受比表格重要喔!


  • 睡眠不足與感覺高壓時,建議將 RPE 固定、但重量下修或總量減少 20–30%。練得游刃有餘、明天還想再動,才是好訓練。




常見的 RPE 誤判與訓練修正方式


常見的 RPE 誤判有三種:第一個是逞強高估,動作速度就明顯變慢甚至卡住,還說是 RPE 7,做法是用手機側拍起來自己看回放,或是請同伴回饋,學會辨認失速點,下一組立刻小幅降重 2.5–5 公斤或減 1–2 次、必要時多休 60–90 秒,把強度拉回目標。


第二是過度保守,長期 RPE 都低於 6 導致刺激不足、進步停滯,建議每週安排至少一次將主要訓練動作推到 RPE 8(約保留 1–2 下),其餘多落在 RPE 6–7,並用訓練日誌記錄重量/次數、RPE、睡眠與壓力,避免一路越練越輕。


第三是 RPE 漂移不定,同重量在不同天感覺忽上忽下的,修正做法是改用區間目標(如 RPE 7–8)而非單一數字,先以熱身或第一組當「校準組」確認當日狀態,再依感覺微調重量 2.5–5% 或配速 5–10 秒/公里,並持續記錄睡眠、壓力、咖啡因攝取、天氣與溫濕度,累積 2–3 週就能看出規律,就可以讓訓練當天的 RPE 回到該在的位置上。



Q&A


Q:RPE 會不會太主觀、不準?

A:一開始可能會,但只要「寫下來+回看影片+比對 RIR」,2–3 週就會穩定多了,這也算是對自身體況的了解和熟悉。


Q:重量訓練需要常測 1RM 嗎? 

A:不必。用 RPE 控制日常訓練,偶爾再用測試或 AMRAP 驗證進步即可。




結論與今日小任務


把 RPE 當成身體的誠實指標,將目標區間抓好、訓練當日微調,訓練就能又安全、又有效。 


今日的小任務:挑一個主要訓練動作,做 3 組,目標 RPE 7–8,每組後寫下自評,回看動作影片,估計還能多幾下(RIR)。最後檢查:你的感覺跟表現有沒有對上?若沒有,下一次就調整重量或次數,讓 RPE 回到目標。祝大家用的愉快~練得開心~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