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行動沒有公式:找到屬於你的那條路

我們都看過這樣的情節:朋友用某種飲食法快速瘦身、有人跟著 YouTube 影片運動就變健康,你照做卻成效不彰,甚至還受傷、後來放棄。其實問題多半不在方法本身,而在「這些方式跟你的身體不對盤」。健康之道從來就沒有通用公式,因為每個人的底子、壓力、時間運用與目標都不同。與其追求別人的作法,不如花時間好好認識自己的狀態,找到可以長久走下去的做法。



我想起一位40歲的學生是企業主管,每天早上七點出門、晚上快十點才回家。他有想過利用運動增加體力,但是身體每天都在透支,累到連樓梯都懶得爬。在一次課程中我發現他疲累的狀態實在不適合運動,乾脆改成聊聊接下來可以怎麼改善,我沒有再塞訓練體力的課表給他,而是請他先「保本」:固定上床時間穩定睡眠、把飲食調清爽些,活動只從散步和簡單伸展開始,讓身體維持「流動感」就好。幾週後他告訴我,雖然沒做訓練,但精神回來了,也比較願意主動去動一動。對某些人而言,這階段最好的「運動」其實是休養生息;先把能量拉回平衡,再談進步,才不會邊熬夜邊操課表,把身體逼到破產。



還有另一位朋友近50歲才迷上跑步,個性很有衝勁,目標是50歲時要去跑人生的第一場半馬。一開始他下班去跑、週末也跑,還參加了 TRX 團課,幾乎把所有空檔都投進去訓練當中。結果膝蓋的舊傷反覆發作,只好停跑去看醫生做復健,等好一些了又忍不住去跑,陷入「跑步-舊傷復發-看醫生」無止盡的惡性循環,讓他一度懷疑是不是年紀不適合了。聊天當中知道他的狀況,我跟他說不是年紀,而是他的方向走錯:他把重心全放在「跑更多」,卻忽略了臀腿的肌力不足。跑步是高衝擊運動,下肢肌力要是不夠、跑步姿勢不正確,每一步的力都會錯誤堆疊在膝蓋上。後來我建議他改成先以肌力訓練補強臀腿,再請懂跑步也懂重訓的教練為他客製化個人課表。二個月後他回到跑道上,意外發現自己跑得比以前輕鬆。所以目標很清楚並不等於方法正確,真正的關鍵是要讓身體承受得住你的夢想。



聽完這兩個例子,你會發現:有人需要補眠養回能量,有人則需要補肌力讓身體撐得住,同樣是「想變健康」,路線完全不同。這也是為什麼跟著影片做,對有些人有效,對另一些人卻痛苦或受傷。影片再好,仍不會針對你的體能基礎、身體限制、時間資源與主要目標調整分量。健康不是數學題,不會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答,他更像是一道開放式問答,需要和你此刻的狀態、需求作結合,才會真的發揮作用。與其問「哪個方法最好?」,倒不如先問:「這個方法,適不適合我現在?」



那要怎麼知道什麼適合自己呢?我通常會請學員先誠實回答三個問題:我的身體現在能承受什麼?我能穩定安排多少時間去做?我的主要目標是什麼?



如果你最近常睡不飽、健檢有紅字或身體已經有慢性疼痛,第一步就不是衝進健身房,而是把基礎打穩,像是提早三十分鐘上床,先把每日步數墊到六千,讓每天至少一餐清爽一些,慢慢把身體拉回平衡狀態。至於時間,不用等到有完整的一小時,從零碎時間開始累積也很好。早上把賴床的十分鐘換成伸展,午餐後去走走五分鐘再回辦公室,晚間追劇時在廣告時間做幾組深蹲或原地超慢跑。



最後釐清你現階段的主要目標:如果重點是健檢數字,規律的快走與飲食調整往往比硬練馬拉松課表更有效果;想減重,飲食管理搭配中強度運動才是王道;想雕塑身型,肌力訓練與恢復的規劃要並重;要備戰比賽,專項課表與弱項補強缺一不可。當這三題有了答案,就有了基本方向,你就不容易被資訊帶著跑,更不會因為照著別人做沒效果而懷疑自己。



接下來給你一個很好執行的小工具,幫你把抽象的原則變成每天的判斷,只需要花一分鐘做「狀態掃描」,再依分數決定今天的運動模式路線,邏輯很簡單,但非常好用。




60 秒狀態掃描 × 今日路線


先檢查四件事,每項 0–2 分(分數越高=狀態越差):昨晚是否睡滿 6 小時?起床時的能量感 1–10 分是否 ≤5?今天心理壓力是否偏高?身體是否有疼痛、腫脹或感冒前兆?四項加總就是今天的狀態分數,然後對應下面的路線擇一執行。


0–2 分:Push 小挑戰

狀態佳,可以微幅進階。不求硬拼,只比平常多一點。例:快走 30 分改為加入 3 分鐘快走/快跑交替;深蹲 2 組改為 3 組或加彈力帶加強阻力。隔天「有點痠但不痛」就是恰到好處。


3–4 分:Build 建設

狀態普通,打底最划算。做全身肌力(深蹲、推、拉、核心)各 2–3 組,或 25 分鐘快走/慢跑到「能講話但稍微喘」。


5–6 分:Restore 修復

稍感疲勞或壓力高,優先促進循環。散步 15 分鐘、伸展或活動度 10 分鐘;做完應該更舒服,而不是更累。


7–8 分:Recover 休息

狀態差,請專心修復。早睡一小時、做 5 分鐘節奏呼吸放鬆、熱敷或泡澡;若有餘力,只做輕量伸展即可。


這邊要提醒大家:小挑戰不等於硬拚。如果隔天累到不行,代表昨天應該待在 Build 或 Restore,而不是 Push。



回到日常生活,你還可以用一個「第一順位判定器」幫自己把時間體力資源用在刀口上。先問現在最大的限制是什麼?有沒有睡眠不足、疼痛、時間太少,還是體能太弱?再問這一週最想改善的是什麼?是想增強精神、改善健檢數字、減輕疼痛,或增加耐力?最後看你可以穩定投入的時間:十分鐘、二十分鐘,還是三十分鐘以上?把三個答案拼起來,你的本週訓練主線課表模式就出現了:缺睡眠就先補眠;有疼痛就從修復與肌力補強開始;卡在沒時間就先堆疊零碎時間的活動量;若狀態穩定,就進入基礎建設,偶爾安排小幅進階。



寫到這裡,茗羕教練想再提醒你一次:別人的課表,不等於你的課表。當你願意每天用 60 秒掃描狀態,依分數選擇 Push/Build/Restore/Recover 的當日路線,你就會把訓練和生活真正接上。



今天的任務很簡單:做一次狀態掃描,寫下分數與選擇的路線,並作筆記留下三行心得,連續七天觀察。多半的人會發現,當方法貼合自己的身體與生活,進步就不再是靠意志力硬撐,而是慢慢、穩穩地自然發生。健康這條路沒有通用公式,但當你按自己的步伐走,你就會一步步靠近想去的目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