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高族運動為什麼有效?用機制與數據看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的改變
運動如何影響「三高」:機制速讀
1) 血壓:血管彈性+自律神經的調整
有氧與動態的阻力訓練能提升內皮功能(見下面的解釋)、降低外周阻力(見下面的解釋),交感與副交感也更平衡,於是靜止狀態下與日常活動時的血壓會更穩。大型統合分析顯示,對已經有高血壓的人,有氧訓練平均可下降約 8/5 mmHg(收縮/舒張);在動態阻力(見下面的解釋)與合併訓練中也能看到顯著下降,幅度與有氧接近或互補。
|什麼是「內皮功能」?
血管最內層有一層「內皮細胞」,就像道路的交通指揮,負責釋放一氧化氮(NO)等物質,讓血管放鬆、血流順一點,也同時抑制發炎與血小板黏著。規律運動會增加血流造成的「剪切力」,刺激內皮分泌更多一氧化氮、提升可用性,所以血管「比較會放鬆」,血壓也會較穩。
|什麼又是「外周阻力」?
外周阻力就是指全身小動脈對血流的「卡關程度」。血管越緊、管徑越小、阻力就會上升,血壓就被撐高;血管放鬆,阻力下降,血壓就會較低。外周阻力受交感神經(像是壓力、緊張)、咖啡因/菸、低溫、鈉的攝取、以及血管內皮功能所影響。運動當下會讓正在運動用力的肌群血管擴張、阻力暫時降低;長期規律運動能提升內皮功能、減少交感亢進、增加血管彈性,使基礎外周阻力下降,靜息血壓就會更穩。日常不需直接量測,看血壓趨勢即可。
|動態阻力是指什麼?
「動態」指肌肉在出力與放下(離心/向心)之間來回的阻力訓練,例如:椅子起立坐下、彈力帶划船、牆面/桌邊俯臥撐起、橋式、提踵、啞鈴執行推/拉動作等,不是靜止撐住不動的動作。
2) 血糖:「讓肌肉把血糖當燃料」
活動時,骨骼肌會把血液裡的葡萄糖搬進肌肉裡用掉;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還會讓身體對胰島素更「敏感」。對第二型糖尿病族群,不管是有氧、阻力,或者將兩者合併都能降低 HbA1c(糖化血色素),而合併訓練通常最佳;每週總量多於150 分鐘效果更明顯。
此外,久坐太久(例如一坐就 2–3 小時不動)本身就讓餐後血糖更高;每 30 分鐘起身動一下就能把血糖曲線拉回來,這一點已被 ADA(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,美國糖尿病學會)寫進去最新標準。
3) 血脂:改善方向是什麼?
整體看來,規律的中等強度有氧與足夠的總活動量,常可以推動HDL(好膽固醇)上升、三酸甘油脂(TG)下降;低膽固醇LDL的變化較不一定,但如果體重與腰圍也下降,LDL 常會跟著改善。這類趨勢通常需要 8–12 週規律訓練比較容易看見。
哪種運動對什麼指標比較有感?(比較重點來了!)
- 有氧訓練(快走、單車、游泳):對血壓與三酸甘油脂特別關鍵,長期也幫助內皮功能。高血壓族在統合分析中,收縮壓/舒張壓約 –8/–5 mmHg 的平均下降屢見不鮮。
- 動態阻力訓練(彈力帶/器械/自體重的推、拉、蹲、髖、提、核心):增加肌肉量=開更多「血糖通道」讓身體把糖用掉,對空腹與餐後血糖穩定很重要;對控制血壓也有幫助。
- 合併訓練(有氧+阻力):多數研究在 HbA1c(糖化血色素) 的下降上優於單一型態運動的操作,因為合併有氧和阻力訓練可以同時顧到心肺與肌肉。
- 快走 / 慢走交替的「間歇走」:例如 1 分鐘偏快、1 分鐘舒服步伐,再重複多回合。這是中等強度的交替法,不是 HIIT唷!(HIIT高強度間歇,把自己逼到很喘的那種)。在第二型糖尿病研究中,這種中等強度的快慢交替,對體能與血糖的改善優於消耗同樣能量的持續走。
劑量反應:分鐘數、強度、頻率怎麼影響結果呢?
- 運動總量門檻:每週 150–30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 + 每週多於/等於2 天肌力訓練就可,任何時間長度的運動都算數,採總量計算,不用非得連續操作 10 分鐘。
- 強度範圍(如何不做成 HIIT):這邊談的快走 / 慢走交替的「間歇走」全程在中等強度,也就是用談話測試是能說話、但卻不能唱歌;若你有服用β 阻斷劑,請以感覺與談話測試為主,不要只看手錶上的心率。
- 久坐的「負面劑量」:就算有去運動,但一坐就是好幾小時的生活習慣,仍然會讓餐後血糖與代謝變差,ADA(美國糖尿病學會)建議至少每 30 分鐘都起來動一動。
「間歇走」的禁忌與降階選擇(避免和 HIIT 混淆)
先釐清教練說的間歇走(快慢交替),強度落在RPE 4–6,也就是能說話卻不能唱歌。而 HIIT 是高強度間歇,常落在 RPE 7–9,所以不建議做為 50+ 初學者或三高族的起點。
誰需要先評估或改低強度?
- 血壓控制不佳(休息時 ≥200/110 mmHg)先與醫師討論,不直接進行快慢交替的運動。
- 糖尿病合併症:
1.周邊神經病變/足部潰瘍:先避開長時間負重快走,選室內腳踏車、泳池內走路,鞋襪合腳、每天檢查足部。潰瘍未癒合先別負重走。
2.自律神經病變:避免在高溫環境運動,注意脫水與姿勢改變。
3.增殖性或重度視網膜病變:避免高壓屏息式的用力方式與劇烈震動,走路可以,但阻力訓練要避免憋氣與過度用力。
三種「更溫和的交替」讓你自己選:
- 時間降階:30 秒偏快 / 60 秒舒適 的進行交替;覺得順了再調成 1分鐘 快/1分鐘 慢。
- 速度降階:維持平地,僅把手擺幅放大、步頻略快即算「快」。
- 地形降階:全程舒適步伐,微坡度才算快段;平地算慢段。
原則是:全程都能聊天、不中斷;若開始一句話都講不完,那就超出範圍囉!
迷思 vs 事實
迷思 1:只做有氧就夠了。
事實是:肌肉像「血糖吸收站」,沒有阻力訓練,等於少了處理血糖的一大幫手;合併訓練對 HbA1c(糖化血色素)的下降效果通常更優於單一型態的運動。
迷思 2:心率沒到就沒效。
事實是:吃 β 阻斷劑時心率常被壓低,手錶會低估用力程度;利用談話測試(能說話不能唱歌)更能貼近身體當下真正負荷狀態。
迷思 3:我有運動,就不算久坐了。
事實是:久坐是獨立風險喔!建議還是每 30 分鐘起來活動 1–3 分鐘。
我要運動多久才能看到變化呢?(以趨勢為主)
- 血壓大概是數週到 3–4 個月可觀察到靜止狀態時的血壓下降;在高血壓患者的統合分析中,平均下降量約 –8/–5 mmHg。
- 血糖|HbA1c(糖化血色素):糖化血色素反映約 3 個月內的平均血糖,改善通常以「季」為單位才會明顯呈現。
- 血脂需要連續 8–12 週規律活動,就可以觀察到 HDL 上升、TG 下降;LDL 變化比較個別化,配合檢測體重與腰圍下降,更容易看見LDL改善。
該追哪些指標?請把力氣花在「會變」的數字上
居家檢測指標:
- 血壓(晨起/晚間固定時段,坐 5 分鐘後量,連量 2–3 次取平均)
- 腰圍 & 體重(以腰圍為主,每月一次)
- 運動紀錄:分鐘數、感覺強度(談話測試/RPE)、疲勞感
診間或健康檢查的指標:
- HbA1c(糖化血色素):通常每 3 個月評估一次
- 血脂:總膽固醇、LDL、HDL、TG(建議與醫師討論檢查頻率)
- 視需要:腎功能、尿白蛋白(如果你是糖尿病或高血壓族群)
重點看方向:血壓是否在幾週內穩下來、糖化血色素在一季後是否下修、三酸甘油脂是否跟著總活動量下降。
把知識變成策略!
對 50+ 三高族,運動有效不是口號:有氧運動把心肺與血管彈性練回來,動態阻力讓肌肉把血糖當燃料、穩定關節,有氧+阻力的合併訓練最全面;只要總量達標 + 打斷久坐習慣,效果更穩定。
至於怎麼把這些原理變成每天做得到的安排、如何抓強度與安全線?想照表操課,請看這篇>>醫生叫我運動,第一步到底做什麼?50+ 的安全起步指南
參考資料
- WHO 2020 身體活動指南:成人 150–300 分鐘+每週 2 天肌力;任何長度皆算數。
- ADA 2025 標準照護(美國糖尿病學會):建議每 30 分鐘打斷久坐;並列出合併症的運動注意。
- JAMA 系統性回顧(Umpierre 2011):有氧/阻力/合併訓練皆降 HbA1c(糖化血色素);合併與總量 >150 分鐘效果更佳。
- BP 與運動的統合分析(Cornelissen & Smart 2013):有氧在高血壓者約 –8/–5 mmHg;動態阻力與合併訓練亦有效。
給你的小任務
在你的筆記本加一頁「觀察表」:
1. 這週的運動總分鐘數(任何活動都算)
2. 打斷久坐的次數(是否每 30 分鐘有起身)
3. 三個指標的趨勢箭頭(↑/→/↓):血壓、餐後血糖(或 糖化血色素目標)、三酸甘油脂
下次再回來對照,你會開始看到方向,而方向變好,就是最好的鼓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