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生叫我運動,第一步到底做什麼?50+ 的安全起步指南
你是不是也在體檢報告上看到紅字,醫生跟你說:「要開始運動囉!」接著你點點頭回家後,卻被一堆選擇卡住:要跑步嗎?買器材嗎?會不會受傷?卡卡動不了嗎?這篇文章幫你把「第一步」做小、做清楚:先確認安全、再抓強度、最後用10 分鐘把身體熱起來,今天就能開始!
WHO(世界衛生組織)建議成人每週累積 150–30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與每週至少 2 天肌力訓練;不用一次做很久,零碎加總也有效避開長期久坐帶來的身體危機唷!
50歲以上為什麼一定要動?三個關鍵好處:降血壓、控血糖、儲體力)
首先,規律活動可以幫助血壓往下調整,特別是那些原本血壓偏高的人,要是平均能看到約 5–8 mmHg 的下降,就對心血管風險很有意義了。
第二個,大家可能都知道要練肌肉,但是實際意義是什麼呢?肌肉是「吃糖」的大戶,動起來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、減少飯後血糖高峰,不但可以有效控糖,對於糖尿病前期,甚至是對第二型糖尿病族群來說,運動可說是治療的一部分。
第三,體力是生活品質的保險:能走、能提、能玩孫(不管你目前有沒有,笑~),靠的是有氧耐力+肌力的雙軌訓練,世界衛生組織 WHO 同步建議 65 歲以上族群,若是再加上平衡訓練,就可以有效預防跌倒。
開始前的安全檢核
PAR-Q+:哪些情況要先諮詢醫師?
健身教練都知道先用 PAR-Q 這個表單來進行評估,再幫學員進行訓練,但是一般人也可以使用PAR-Q + 自我檢核來幫助自己更清楚目前的身體狀況,要是勾到胸痛、暈厥、心臟病史、未控制的糖尿病或血壓等情況,一定要先與醫師討論,再進行適合的訓練喔!這張表單設計給一般民眾,填寫完成只要幾分鐘而已,可不要略過了! PAR-Q 表單在這邊
關於血壓的界線到底怎麼看?這邊茗羕教練給你一個簡單依據:
- 休息時若收縮壓 ≥200 或舒張壓 ≥110 mmHg,先不要開始運動,聯繫醫師調整血壓值。
- 運動中若收縮壓 ≥250 或舒張壓 ≥115 mmHg,最好立即停止、休息並觀察後續狀態,不要硬是撐下去繼續動喔!


藥物注意:β阻斷劑與心跳、糖尿病降血糖藥
β阻斷劑會讓心跳上升不明顯,因此別只看手錶心率,改用自覺用力程度(RPE)與談話測試判斷強度。RPE 4–6分就是雖然會喘一點,但還能說話;如果覺得頭暈、胸悶、冷汗、說不出完整一句話,不管幾分都先停下來,以免產生暈倒或是更大的風險。
有使用糖尿病用藥或是胰島素的人需要注意的更多喔!開始前先備點碳水(約15–20g),運動前血糖若 ≤100 mg/dL,先補充再動;運動後 24 小時內也留意延遲性低血糖的狀況。
糖尿病的人在運動中若手抖、冷汗、心悸或頭暈,立刻停下來量血糖,要是低於70 mg/dL 或症狀明顯,補15–20g快速醣類,15分鐘後重測,還是很低就再補。有配戴CGM血糖機出現下降箭頭或低於90而且持續下降,先做預防補糖10–15g並且休息。
活動中可每30分鐘監測一次,要是口渴頻尿、噁心腹痛、呼吸深快疑似是酮症,就馬上停止、補水測酮體,血糖大於250而且有酮體就先不要運動,出現胸痛、呼吸困難、意識混亂或步態不穩等紅色體徵緊示,就要立即就醫;最好在運動時隨身儲備快速醣、水、血糖機/CGM和醫療識別。
最低有效運動劑量:從「10 分鐘起步」就合格啦!
先別管 150 分鐘這個大數字了!我們只看今天:先做 10 分鐘就好。WHO 新版指引已經取消「一定要連續 10 分鐘以上」的門檻,零碎活動一樣有好處喔!
強度怎麼抓:RPE 4–6 與談話測試
剛剛有聊過RPE,0–10分抓在4–6:覺得有點喘、感覺身體在出力,但還不至於非常吃力到想停下來。另外一個談話測試很適合在有同伴一起運動的狀態下檢視:能說話、但不能唱歌,通常就是中等強度。
今天就來動!走 10 分鐘+2 招居家阻力
這邊茗羕教練提供一套簡易的居家運動課表,讓你動起來毫無阻力!
- 快走 10 分鐘:先 2 分鐘暖身走 → 6 分鐘交替「1 分鐘快走 / 1 分鐘慢走」→ 2 分鐘收操慢慢走。記得走的時候把步幅放大、手自然擺動,讓心肺「暖」起來。
- 椅子起立坐下 2 組 × 8–12 下:找張穩固的椅子,雙腳與肩同寬,慢慢坐下再站起,記得要屁股先往後找椅子再慢慢坐下,保持背挺直、核心收緊,這樣可以訓練身體以髖關節啟動姿勢,將來比較可以用正確姿勢進行深蹲,不至於受傷。
- 牆面推(也就是靠牆的伏地挺身版本)2 組 × 8–12 下:持站姿離牆面一步遠,雙手撐牆,身體成一直線,吸氣靠近牆面、吐氣推直手臂。
以上動作都維持 RPE 4–6,結束後做小腿、胸肩輕度伸展 1–2 分鐘。
還有一個習慣養成小撇步要教給大家:把這些動作綁在日常節點,像是午餐後散步 10 分鐘、晚飯前椅子坐站 2 組。堆疊你的小勝利,比偶爾的大爆發還更實用、更容易完成喔!
運動後怎麼看身體反應
血壓/血糖紀錄與「紅旗象徵」
- 血壓:在運動的初期可在運動前後各量一次,留意是否恢復到接近基準線;若運動中頭暈、胸悶、視線模糊,或測到收縮壓 ≥250/舒張壓 ≥115,就要立刻停止。
- 血糖(糖尿病族):運動前若 ≤100 mg/dL 先補 15–20g 碳水;運動後若出現手抖、冒汗、心悸,先停下來補充並觀察。
- 其他紅旗:胸痛擴散到手臂或是下巴、持續性呼吸困難、突發無力、異常心悸,要馬上停止運動並盡快就醫,這些情況在 PAR-Q+ 裡面也有被標示出來,大家可以仔細看看表單。
一週任務表來了!(第一週)
日期 | 小運動 |
---|---|
週一 | 10 分鐘快走(記得要RPE 4–6 喔!)+椅子坐站 2 組 |
週二 | 10 分鐘快走(交替 1 快/1 慢) |
週三 | 10 分鐘快走+牆面推 2 組 |
週四 | 自由活動日(買菜、爬樓梯都算;累積超過 10 分鐘更好 |
週五 | 10 分鐘快走+椅子坐站 2 組 |
週六/週日 | 擇一天外出走 15–20 分鐘,另一日完全休息或做活動度伸展 |
我們的目標不是完美,而是完成率。第一週把「打卡」做起來,下週再把走路拉到 12–15 分鐘、阻力動作加到 3 組,循序漸進才能讓身體慢慢適應運動。
常見Q&A(起步期)
Q1:心跳帶顯示心率不高,是不是沒效?
若你有服用 β 阻斷劑,心率會被壓住,請改用RPE + 談話測試。覺得微喘、能說話(卻不能唱歌)就是合適強度。
Q2:一定要買器材嗎?
不用。先利用走路+自身體重量就已經夠好;等你可以連續 2–3 週穩定完成運動課表,再考慮彈力帶或小啞鈴。
Q3:我只有零碎時間,效果會打折?
不會。新版WHO指引強調「任何長度的活動都算數」,把零碎時間拼起來就能累積到每週建議量。詳細的指引內容可以參考這邊>>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指南
今天的行動清單是:把第一步做小,小到完成毫無阻力感
1. 完成 PAR-Q+ 自我檢核(5 分鐘),表格在這邊>> PAR-Q 表單在這邊
2. 換上好走的鞋,走 10 分鐘(RPE 4–6,能說話不能唱歌)。
3. 做 椅子起立坐下+牆面推 各 2 組;結束後記一筆「今天做了」。
4. 若你是三高或糖尿病族群,把今天的血壓/血糖寫下來,觀察 1 週的變化,也可以跟你的醫生討論,他們一定會很高興你開始運動的!
結語|從今天的 10 分鐘開始
體檢紅字不是終點,是提醒你把健康放回每天的待辦事項內。不用等萬事俱備才開始運動,RPE 4–6、走 10 分鐘+兩個居家阻力,今天就能做到。
先把「完成」當目標:做完記一筆、簡短量一下血壓(或血糖),觀察身體的回饋。當你連續一週完成率過 80%,再把時間多 2–3 分鐘或多一組動作。慢慢來,才走得久,我們一起把運動習慣養起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