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運動改善血糖?三步驟幫你搞定血糖不平穩
你可能也有過這種感覺:吃完飯後會昏昏沉沉的、想睡又睡不著,或是發現血糖一下高一下低的。其實,改善血糖飄移不定最有用的三件事很簡單:餐後走、阻力訓練、打斷久坐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成人每週累積150–30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,再加上每週至少 2 天肌力訓練;更棒的是,現在規範已經強調「任何長度的活動都算數」,不必一次持續做很久,只要累積起來時間有足夠就好。
先來說為什麼。
在飯後走路,肌肉就像海綿一樣把血液裡的葡萄糖吸走當燃料,餐後血糖曲線會平緩很多;有些研究在中高齡與糖尿病前期族群的身上證實,餐後 10–15 分鐘的中等強度走路,就能明顯改善 24 小時內的血糖控制。
如果再配上阻力訓練,肌肉量與胰島素敏感性一起提升上來,長期指標的糖化血色素也會跟著下降;統合分析顯示,不管是有氧或阻力訓練,單做就有效果,若能合併更好,而且每週多於150 分鐘效果更明顯。
另外,「久坐」算是獨立的壞因子,最好每 30 分鐘就起來動一下,就能有效降低餐後血糖。
開始前:先把安全線畫清楚
到底這些餐後的運動強度要怎麼抓?這邊提供一些參考安全線給大家:
- 談話測試 / RPE:中等強度=能說話、卻不能唱歌;對照 RPE(自我感覺量表) 約 4–6 分。這比手錶數字更直覺,尤其是當你有在吃 β 阻斷劑時。
- 運動前血糖(這是一般原則,如果你有持續在看醫生,請依醫囑調整):90–250 mg/dL為理想啟動範圍;若大於250 mg/dL 且有中度以上酮體,先別運動;小於300 mg/dL 無酮體僅能進行低強度,並且要補水、同時留意身體感覺。
- 低血糖處理:當血糖小於70 mg/dL或出現典型症狀(手抖、冒汗、心悸),先補15–20 g快速醣,15 分鐘後重測,不足再補(你可以記成15–15)。
平穩血糖步驟一:餐後走 10–15 分鐘(越早開始走越好)
吃完 30 分鐘內就開始走動,目標是中等強度。不必拚速度,用「能說話、不能唱歌」自我檢核就好。研究顯示,每餐後走 10–15 分鐘,比把 30–45 分鐘集中在一天某個時段,對餐後血糖更有幫助;就算只有一餐能走,也很值得唷!
如果你剛開始操作餐後走、或是關節比較敏感,請選擇平坦的路進行、穿上好走路的鞋;如果覺得會太喘,就把手的擺幅放小、步頻放慢,但要維持連續走路的狀態。
|小提醒:
你也可以用「快走-慢走」這樣的節奏進行,這裡的「快慢交替」是指中等強度的快走/舒服走交替(例如 1 分鐘快、1 分鐘舒適),不是 HIIT(高強度間歇)。我們要避免把強度推到 RPE 7 以上,初學者要先把「能說話」這樣的狀態維持住,之後再來進階。
平穩血糖步驟二:每週 2 天全身阻力訓練(大肌群優先)
阻力訓練的重點是讓肌肉成為穩定血糖的好朋友。選擇你可以做得穩、可控制的動作,大肌群指的是臀腿、胸、背這些比較大塊的肌肉群,這邊舉例幾個動作給大家參考:
- 下肢推(椅子起立坐下)
- 髖主導(橋式)
- 拉(像是:彈力帶划船)
- 推(像是:牆面/桌邊俯撐、伏地挺身等)
- 站姿提踵(就是站著墊腳尖、一上一下的動作)
每個動作 8–12下×2–3 組,每組做完感覺還能多做 2–3 下剛剛好。長期來看,有氧或阻力單獨進行都能讓糖化血色素下降,合併訓練會更好,記得先做阻力訓練,再做有氧。
平穩血糖步驟三:每久坐每 30 分鐘就起身走動一下( 1–3 分鐘)
就算你有運動習慣,要是平常一坐就是幾小時,仍會讓餐後血糖有可能居高不下。所以設定手機鬧鐘(想是番茄鐘),時間到了就去倒水喝、原地踏步、做 10 下坐下起立都可以。ADA 2025 明確建議:至少每 30 分鐘打斷一次坐姿。
一週怎麼排?(示範課表)
- 餐後走:每天挑 1–3 餐,每次 10–15 分鐘。
- 總量目標:把零碎活動累加,週末看總分鐘數是否逼近 150 分鐘;不夠就補一段舒適的走。
- 阻力訓練:週二、週六各一次(或任兩天),五個動作跑一輪即可。
- 睡不好/天氣悶:整天強度降一級,照做但做輕一點。
怎麼監測結果?(不追漂亮的數字,追「方向有改善」就可以)
- 飯前 vs. 飯後 1–2 小時各量血糖一次,或看 CGM 趨勢箭頭;若箭頭持續往下且讀值接近 90 mg/dL,先補 10–15 g 醣,休息再走。
- 記錄三件事:今天分鐘數、你的感覺(談話測試/RPE)、情緒與精神。兩週後比對,通常會看到「餐後不那麼昏、晚上比較好睡」。
需要立刻停下的紅旗
胸悶或胸痛擴散到手臂/下巴、明顯呼吸困難、頭暈視線發黑、說不出完整句、不尋常的心悸——不管血糖數字幾分,先停、坐下、補水,必要時就醫。若你出發前血糖 >250 mg/dL 且有中度以上酮體,今天先別運動。
詳細的紅色警示可以看這邊:
文_三高族運動為什麼有效?用機制與數據看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的改變
常見 Q&A(超簡短)
Q:只有晚餐後能走,白天沒空,還有效嗎?
A:只要每天有持續做都會有效果。優先守住晚餐後走 10–15 分鐘這件事;有餘力再把中午也加進來。
Q:一定要看到心率到某區間嗎?
A:不用。用談話測試最直覺:能說話、不能唱歌;這就叫中等強度。
Q:血糖長期要看什麼指標?
A:HbA1c(糖化血色素)反映約 3 個月的平均血糖;穩定動 8–12 週,通常能看到方向性的改善。
改善血糖不在於一次做多少,而在於你是否能每天都做到,持續是重點!先把「餐後走」變成飯後刷牙一樣自然,再用每週兩天阻力把肌肉叫醒,白天別久坐,記得每30分鐘要起來動一動。當你能穩穩做到這三件事,血糖曲線就會慢慢變乖的~這不是魔法,是累積成效!
今晚吃完飯後就走 10–15 分鐘,回來寫下三件事:今天走了幾分鐘?能不能一口氣說完一句話?走完精神變好還是更累?控糖不只是只靠嘴巴飲食控制,做到這三步驟,就能事半功倍唷!
主要參考資料:
WHO 2020 身體活動指南(150–300 分鐘、任何長度皆算數)。
ADA 2025:每 30 分鐘打斷久坐;行為與福祉章節。
餐後步行對血糖影響:DiPietro 2013(餐後三段各 15 分鐘)、Hashimoto 2025(餐後 10 分鐘立即步行)。
HbA1c(糖化血色素)與運動:Umpierre 2011 JAMA 系統回顧(有氧/阻力/合併、>150 分鐘更佳)。
運動前血糖安全線與酮體注意:運動與糖尿病管理共識與綜述。
談話測試/RPE:CDC 強度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