耍廢為什麼越耍越累?原來我一直在假性恢復

最近我開始練習一種叫「禪繞畫」的畫法。每天花幾分鐘,拿著筆、一筆一劃地慢慢畫下簡單的圖案,沒有目的,也不求畫得多好。原本只是想讓自己放空一下,沒想到卻意外感受到一種很深層的安定感。


我開始反思:我們平常以為的「放鬆」,真的有幫助到身體修復嗎?還是其實只是在切換另一種輸出?像我以前回家總是立刻打開手機滑社群、追一兩集劇,表面上耍廢了,結果隔天還是累、心浮氣躁,還覺得時間都不夠用。直到我開始練習禪繞畫才發現,或許我以前根本沒有真正休息到,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刺激自己。


這篇文章茗羕教練想和你聊聊:為什麼我們耍廢卻越耍越累?要怎麼分辨假性放鬆與真正修復?又有哪些簡單可行的方法,能真正幫助身心補能量?




為什麼我一直在放鬆,卻還是覺得累?


從「輸出到過載」:身心為什麼會累?


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台需要充電的系統,每天的注意力、下決策、做情緒處理,都是一種「輸出」。而過度輸出、長期緊繃,就會讓我們進入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的狀態,像是開著油門不踩煞車,很可怕吧?!


真正的疲累不只是來自於身體勞動,也有來自持續處於對外在做反應,無法切換到內在安定的模式。



什麼是假性放鬆?這些看似放鬆的行為正在持續消耗你


假性放鬆的特徵是:雖然表面在休息,但身體和大腦還在高速運轉。例如:一邊滑手機、一邊回訊息,還要處理家人需求;看影片同時吃東西、還要快速吸收資訊;玩遊戲、追劇、網購,雖然身體坐著,但是大腦不斷地接受刺激。


這些看似無害的行為,其實還在進行注意力分配、情緒反應、選擇判斷,大腦根本沒有真正「關機」,反而更容易過載。



你以為在休息,其實大腦根本沒停下來


我們的大腦不像手機可以強制關機,它需要一個「從輸出轉為內觀」的過程,來獲得穩定休息的狀態。但假性放鬆只是從一種刺激跳到另一種刺激,從工作狀態轉到娛樂狀態,並沒有真正進入「停止輸出」。


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滑手機划不停,時間過了多久都不知道,把手機放下時卻是疲憊不堪,還容易出現「焦慮」狀態,因為內在節奏根本沒被放慢,甚至還在加速運轉。




真正的修復,是讓身體「暫停輸出」


副交感神經是恢復大腦系統的開關


我們需要從交感神經主導(戰鬥/逃跑模式),轉換到副交感神經主導(休息/修復模式),這種轉換的關鍵,不是「多做點什麼」,而是「少做一些事」。


真正的放鬆,是從「刺激」退場,從外在注意力轉向「內在感知」。



「輸入少、覺察多」才是高品質放鬆


與其試圖安排更多有趣的放鬆活動,不如練習「簡單而靜止的存在」。像是:什麼都不做,靜靜地坐著,感覺自己的呼吸;慢慢散步,不聽音樂,只聽風聲與腳步;畫禪繞畫,一筆一筆地描繪,感受手的動作,這些都是「中止輸出,啟動覺察」的練習。



三個讓你真正修復的覺察練習


  1. 呼吸觀察:每天花5分鐘,躺著或坐著,輕輕閉上眼睛,只觀察自己的呼吸進出,不控制它,只是感覺。
  2. 身體掃描:將注意力從頭到腳慢慢掃過,觀察緊繃與放鬆的部位,讓身體有被聽見的感覺。
  3. 禪繞畫:以無壓力、無批判的方式畫圖,不追求成果,只專注線條與節奏,是視覺與動作結合的減壓練習。


這些都能幫助大腦與身體慢慢切換到副交感主導,開啟真正的修復機制。




怎麼判斷自己是真的放鬆?用這個方法測試看看


覺察放鬆後的三個關鍵感受


1. 呼吸變慢、變深

當身體真正進入修復模式時,呼吸會自然變得緩慢而穩定,甚至會從原本的淺短胸式呼吸,轉變為較深層的腹式呼吸。這種改變並不是你「刻意調整」的結果,而是副交感神經活化後的自然反應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嘆了一口氣,或覺得空氣好像比較容易吸進去了,這正是身體從緊繃轉向鬆開的信號。


2. 注意力更安定

放鬆後的一大特徵是:注意力不再跳來跳去,也不會一直想東想西。你的心開始能夠「待在一件事上」,不論是當下的呼吸、畫畫的筆觸、還是腳底踩著地板的感覺。這時候,內在的雜訊會減少,不再有「好多事要處理」的焦慮感,心神也變得比較集中而安穩。


3. 精神有回來

結束放鬆練習後,你會感覺「有比較有力氣」,這不是來自刺激或興奮,而是一種溫和但清醒的狀態。身體可能不見得立刻完全恢復,但你會覺得「比較能動了」、「比較願意去面對事情」,就像電池稍微被充了一格。這是非常真實的能量回補訊號,跟「提神飲料撐出來的清醒」不一樣,是更深層、穩定的復原。


如果你的放鬆方式讓你感覺到這三點,那就代表你正在進行真正的修復。



假性 vs 真正放鬆的對照


有些日常行為看起來像是在休息,但實際上可能只是「假性放鬆」。比方說,滑手機時雖然身體不動,但大腦仍在接收大量資訊並快速反應,並不等於真正的停止輸出;而真正放鬆的狀態則是讓外部輸入暫停,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。


再像是追劇,雖然是一種娛樂,但情緒往往隨著劇情起伏,內在仍在震盪著,而真正的放鬆狀態則是情緒趨於平穩,甚至能觀察自己的反應,不再被牽著走。


又或者是,你發現自己明明躺著卻還是感覺焦慮,這表示身體肌肉雖然放鬆了,但神經系統仍處於警覺狀態;相對的,如果身體與大腦都能進入同步安靜的節奏,才能真正的深層修復。




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刺激,而是更深層的靜止


耍廢無罪,追劇也不是錯,但要是你發現自己「越放鬆越累」,也許需要調整的不只是行為,而是放鬆的品質。


真正的能量修復,不是靠塞進更多娛樂,而是學會讓輸出暫停,讓身體重新找回節奏。當你開始練習「感覺自己」而不是「填滿時間」,你會發現,那些無聲的靜止,其實才是身心回電的最佳入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