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不想吃,而是吃不下:從正念飲食修復情緒性厭食的關係

你知道嗎?我們平常談到「情緒性飲食」,大多想到的是「吃不停」,像是壓力大就想吃甜的、心情差就想爆食一頓。但事實上,情緒性的進食反應也可以是「吃不下」。那種明明知道要吃,但卻一點食慾都沒有,甚至一聞到食物就會有反胃的感覺,其實也很常見。


這不是你太敏感、也不是身體壞掉了,而是你的身體在對「情緒」做出保護性的反應。今天茗羕教練想跟你聊聊這種被忽略的情緒性厭食狀態,還有,我們要怎麼透過正念飲食,慢慢找回與食物之間的連結與信任感。




情緒性飲食不只是會讓人吃不停而已


暴食與厭食,其實是同一個情緒來源的不同反應


當壓力來的時候,有些人會暴吃,有些人則是會完全沒有食慾。這兩種反應看起來很不同,但其實本質相似:都是身體在面對難以處理的情緒時,試圖用「吃與不吃」來找回安全感。


只不過,一種是用吃填補情緒空洞,另一種則是乾脆關閉胃口、什麼都吃不下。很多人沒意識到,「吃不下」也是情緒性飲食的一種。



「吃不下」不是任性,而是身體在保護我們


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:當你很悲傷、很焦慮,或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的時候,完全吃不下。這不是你不夠努力逼自己,而是交感神經正全面啟動,讓你的腸胃暫停工作,好讓你先「處理情緒威脅」。


這種生理反應是保護,也是提醒。當我們硬逼自己吃,常常換來的不是好轉,而是更多內疚、甚至反胃。理解「身體不是在對抗你,而是在幫你」,是一個重要的開始。




「從不敢吃到不想吃」:當文化壓力滲入我們的食慾時


自我壓抑,常常不是從身體開始,而是來自「我應該」


我們常說情緒會影響食慾,但其實「社會文化」也會。從小到大,社會一直在告訴我們什麼是「理想的身形」:瘦一點、結實一點、不要有小腹等等。


這些聲音久而久之就變成你的內在對話,例如:

  • 我今天吃太多了,明天得少吃一點。
  • 我吃這個會不會太放縱?
  • 我已經太胖了,不能再吃了。


進食變成一種「需要經過審查」的事情,從享受變成焦慮。一開始是「不敢吃」,久了就成了「根本不想吃」,因為吃,等於失控。



厭食,不只是控制身體,更是情緒的退縮


有些人在減肥成功之後,體重下來了,卻更不快樂,因為心裡開始擔心「怎麼維持」、「不能失控」、「我會不會又胖回來」。


這時候的「不想吃」不是自然的食慾調整,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壓抑與懲罰。當「我沒資格吃」變成內在信念時,厭食就不只是飲食問題,更是自我價值感的反射。




正念飲食如何幫助我們慢慢靠近食物?


從「要吃什麼」轉為「我現在需要什麼?」


正念飲食的起點,不是飲食計劃,而是「感覺當下」。我們不需要馬上知道自己該吃什麼,而是先問問自己:

  • 我現在需要的是能量、還是安定?
  • 我是餓了,還是只是太累、太孤單?


這樣的練習,能幫助我們不再被外界的「應該」推著走,而是學會傾聽自己真正的需要。



一口一口地重新建立信任感


有一個很溫柔的練習叫「一口練習」,不是為了吃完一碗飯,而是讓我們在壓力大、胃口不佳時,嘗試一口、一口地與食物重新連結。


把一小口食物放進嘴裡,感覺它的溫度、質地、味道,然後問問自己:「這一口我覺得怎麼樣?」不是評論,而是觀察。


慢慢地,食物不再是壓力來源,而是支持自己、穩住自己的一種方式。



味道,是可以慢慢喜歡回來的


有位學員跟我分享,她曾經因為工作壓力過大、焦慮過頭,完全失去食慾,一個月下來不是食不下嚥,就是吃什麼都味如嚼蠟,她還以為自己味覺壞掉了。但在嘗試正念飲食後,慢慢地找回食物的味道,有一次當她吃到家裡炒的蛋時,突然味覺回來了,她忍不住眼淚掉下來:「原來我還記得這個味道。」


當我們停止逼迫自己「吃對」、「吃夠」,而是改用溫柔的方式靠近食物,身體會告訴你什麼是熟悉、什麼是安心,慢慢地,那份對食物的喜歡會回來。




如何溫柔地陪伴自己或身邊的「吃不下的人」?


避免評價,先問:你需要的是什麼?


「你要多吃一點啊!」這句話,在厭食者耳裡可能比什麼都刺耳。因為那不是他們不想吃,而是他們吃不下。比起催促與焦慮,我們更需要的可能是一句:「你還好嗎?我可以陪你一起坐著。」


陪伴是空間,而不是壓力。讓對方知道,他可以在這裡,慢慢來。



支持不是控制,是陪他一起面對那口吃不下的感覺


支持一個不想吃的人,不需要做太多,有時候只是一起坐著、一起深呼吸、一起泡一杯茶。


你可以說:「如果你想吃的話我可以陪你,不吃也沒關係,我們慢慢來。」


那一口吃不下的,不只是飯,也可能是壓力、痛苦或自我否定。我們能做的,是成為那份情緒的承接者,而不是壓下去的力量。




與食物的關係,其實是與自己關係的縮影


你不需要立刻恢復食慾,不需要吃完整份餐,也不需要讓自己「變正常」。重要的是:你能不能慢慢地、誠實地面對自己現在的狀態。


進食不是一場考試,不是自律的證明,食物可以是一個陪你走過困難時刻的支持者。所以你不孤單,也不需要一次吃完一整碗,只要願意靠近、願意嘗試,那一小口,就是修復與食物關係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