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 歲後蛋白質分配指南:三餐 30g 原則,精神與血糖更穩
50 歲之後,想把肌力顧好、體態不要一路「鬆」下去,光靠有運動還不夠呢!蛋白質的攝取總量與分配是關鍵。多數健康指引都建議健康的中高齡族群,每日至少 1.0–1.2 g/kg的蛋白質;遇到訓練、疾病或恢復期,需求還可能會拉高到 1.2–1.5 g/kg,可以再依個人狀態微調即可。
除了吃夠,將蛋白質「平均分配到三餐」能更有效地刺激肌肉合成,勝過把蛋白質集中在晚餐唷!
為什麼 50歲+ 族群更需要蛋白質與平均分配?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對蛋白質的合成反應會變得較為遲鈍,專家建議每餐達到約 25–30 g 蛋白質,並且要含 2.5–3 g 白胺酸(Leucine),這樣比較容易跨過刺激肌肉合成的蛋白質需求「門檻」。
以每日總量來看:健康的50歲以上族群建議 ≥1.0–1.2 g/體重每kg/天;若有急慢性疾病、在訓練或需要恢復,1.2–1.5 g/體重每kg/天是常見且安全的,但如果你有腎臟方面的疾病,請諮詢你的醫生,每天蛋白質攝取量安全範圍是多少。
為何要平均分配呢?因為隨機交叉試驗發現,把蛋白質平均分到三餐,比偏重在其中一餐的吃法,在24 小時內肌肉蛋白合成率高約 25%。
三餐 30g 蛋白質的自我檢核
要做到把蛋白質「平均分配」到三餐,幫助你的肌肉合成更有效率,下面這四個「原則+自我檢核」可以給你參考:
原則 A|每餐先確認有沒有「蛋白質主體」
蛋白質主體就是蛋、豆、魚、肉等「蛋白質類」食物。蔬菜與主食(飯、麵、根莖類)雖然多少含些蛋白質,但是量實在太少,可以先不算在蛋白質主體內。每餐先把盤中主角留給蛋白質類,其餘再填蔬菜與主食。
原則 B|用手掌法做份量感知
不秤重器也能估計當餐的蛋白質:以你自己的掌心大小且同等厚度的蛋白質,當作是你當餐的基準量。若餐後兩小時仍然很餓,下次可以多一點;若飽到不舒服,下次就少一點,要在自己可接受範圍內做微調。
原則 C|早餐優先補位
多數人的早餐蛋白質都是不足的,所以可以先把早餐調整到「有足夠蛋白質」,整日精神與飽足感會穩很多。
原則 D|每餐搭配高纖蔬菜
蔬菜含有纖維和微量營養素,對身體的機能幫助不小,而且纖維質有助飽足與餐後舒適感,可別忽略了唷!
自我檢核表
- 今天三餐是否都有蛋白質主體?(是/否)
- 有沒有哪餐特別少?(通常是早餐)
- 吃完 2 小時的精神與飽足(0–10 分)
- 訓練日:訓練後 2 小時內是否吃到「蛋白質+主食」的小餐?(是/否)
附註:以上為一般教育資訊;若需個別化建議(疾病、藥物、腎功能等),請與營養師/醫師討論適合你的每日總量與每餐範圍喔!
穩定血糖的小技巧:進食順序與覺察
有研究顯示,調整進食順序(像是先吃蔬菜、再吃蛋白質、最後吃主食),以及確保三餐都有蛋白質,就有機會讓餐後血糖上升較平緩、飽足更持久。
實務上教練建議你可以這樣做:
- 先吃蔬菜,接著蛋白質,最後再吃主食。
- 留意自己餐後 1–2 小時的精神與飽足變化,連續一週觀察,再微調份量。
外食族「飲食決策術」
Step 1|先選蛋白質主體
優先把餐點主角放在蛋、豆、魚、肉等這些蛋白質。
Step 2|蔬菜加量,醬料分開
每餐多點一份蔬菜,將醬料分開放或減半,避免過多的油糖鹽。
Step 3|主食依活動量調整
在不影響飽足的前提下,視當天活動量調整主食的份量,有重量訓練的那天可以吃多半份澱粉。
Step 4|點心的類別化思維
需要加點心時,優先從蛋白質類、乳類、豆類、堅果類這些「更耐餓」的類別裡挑選。飲食上常見雷點會在含糖飲料、濃稠醬汁、油炸物堆疊,這些食品會讓飽足感降低、總熱量飆高,能避則避、或改成少量。
一週檢核表(建立良好飲食循環)
- 每日打卡:三餐是否都有手掌大小的蛋白質?
- 配分檢查:是否出現「早餐很少、晚餐很多」的狀況?若是,明天把早餐多加一顆蛋或一杯豆漿。
- 精神與飽足:中午過後14–16點的精神 0–10 分是幾分;晚餐後想吃甜點的慾望 0–10 分是幾分。
- 運動日:訓練後 2 小時內有沒有吃到「蛋白質+碳水」的小餐?
- 每週合計:依體重 × 1.0–1.2 g 的目標,估算本週是否接近攝取目標;若有運動或在恢復期內,評估是否靠近 1.2–1.5 g/kg。
三個常見迷思:腎、熱量、只喝豆漿行不行?
迷思 1:多吃蛋白質會傷腎?
對健康的 50+ 朋友,蛋白質的每天攝取量控制在大於或等於1.0–1.2 g/kg/天是主流建議;但若有重度腎功能不全,則需要醫生的專業評估與限制,一定要詢問醫生,不要自己亂吃喔!
迷思 2:蛋白質吃多會胖?
體重主要受總熱量影響,蛋白質不但可以提高飽足感、食物產熱效應也較高,反而有助控制體重。但若額外加了很多油、糖,同樣會超過熱量赤字,還是會變胖的~
迷思 3:只靠豆漿就夠嗎?
豆漿雖然便利又友善,但只攝取豆漿這樣的單一來源,可能難以每餐都達 25–30 g,且白胺酸含量要注意夠不夠。素食的朋友建議豆類+乳製或五穀雜糧類搭配,確保每餐蛋白質與白胺酸達標。
結論是這樣!
每日把蛋白質吃夠、並且平均分配到每一餐中,再加上「蔬菜與蛋白質先吃」的進食順序,通常就能感到更飽足、血糖更穩、身體更有力!
就從明天早餐開始,把蛋白質補到位,連續一週,你會看見精神與訓練表現的差別,試試看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