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身也練心:「身心整合」才是訓練的核心!

最近有一位學生在訓練結束時不小心閃到腰,不是在高強度硬舉的過程中,也不是因為重量超出能力範圍,而是在結束訓練、準備拆除槓片時,彎身拉起槓的那一瞬間,腰部受到拉扯,痛感立刻湧上來。


她後來跟我分享:「我只是想快一點收完,結果就閃到了⋯⋯」

這句話讓我很有感,因為她的身體其實是有能力的,但就在那一秒,當心跳開、注意力不在動作本身時,意外就發生了。



動作結束了,訓練卻還沒結束


我們常以為「訓練」只存在於做動作的那幾分鐘,但其實,從你走近槓鈴的那一刻,到動作結束、器材歸位之前,都是訓練的一部分。當我們的心提早離開身體、想著趕快做完或進入下一件事,反而容易忽略當下,讓受傷的風險悄悄發生。


這次的經驗提醒我們:不是身體撐不住,而是心沒有繼續陪著身體在場。



身心整合不是口號,而是每一次動作裡的選擇


最近我一直在強調「身心整合心力訓練」的重要,因為真正的穩定和進步,從來不只是來自肌肉力量的提升,更是來自對當下身體狀態的覺察與尊重。


每一次握上槓鈴前,你是否有讓自己先靜下來,與身體確認準備好了?

每一次結束一組動作,你是否有停下來,感受一下身體的回饋?

每一次收器材、轉換場地,你的心是否還跟著身體一起行動?


這些看似微小的片刻,其實就是我們練習「心力」的時刻。不是每次訓練都要做到最好,而是能不能在每個當下,真實地與自己身體同在。



當心急著前進,身體往往會先受傷


這學生跟我說:「我只是想快一點把器材收完。」


這樣的心情,我懂。我們都曾有過那種想要快點完成、快點看到成果的時刻。但在訓練這條路上,越是心急,越容易出現反效果,因為當注意力被「快一點」牽走時,對動作的控制力就會下降,而身體的細微訊號也會被忽略。


很多人以為受傷是因為練太重,但實際上更多時候,是因為太急、太匆忙,錯過了身體的提醒。



每一次受傷,都是一次「身心對話」的機會


我們無法保證訓練路上永遠不會出錯,但每一次的小意外,其實都是一次機會,只要你願意停下來傾聽,就能從中得到重要的學習。


這次,我陪她一起回顧當時的動作、感覺和決定。我們討論的不是她做錯了什麼,而是——她的下一次,怎麼做可以更穩?這樣的討論,不只是為了避免再受傷,更是讓她學會如何從每次訓練中,帶回更多覺察、信任與自我照顧。


因為,每一次受傷,都是一種經驗的習得。


只要你願意真誠地面對這個經驗,把它內化成提醒與智慧,那麼未來再面對相似情境時,你會更敏銳、更懂得保護自己,受傷的機率也會因此大幅減少。所謂的「經驗累積」:不是讓我們變得害怕動作,而是讓我們變得更細膩,也更強壯。


而這,就是「練心力」最深的意義。



為什麼我總說:「不求快,但求穩」?


在訓練裡,我常提醒學生:「重量在手上,不管是不是在做主要的訓練動作,都要小心處理。」

因為穩定的動作,是由穩定的心帶出來的。很多時候不是力氣不夠,而是注意力不夠;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耐心不足。


真正的進步,不在於你今天能舉多重,而是你是否能一次次穩穩地完成、從身體得到回饋,再慢慢累積信心與肌力。

「快一點」也許會讓你在短期內看到成效,但如果因此而受傷,接下來就得花更久的時間修復,甚至失去原有的節奏。


慢一點、穩一點,反而走得更遠。



心力訓練,就是練習穩定地照顧自己


身心整合訓練的核心精神,就是讓你能夠在每一次訓練裡練習「與自己合作」。這不只是避免受傷的方法,更是一種長期的自我照顧能力。


當你願意練習:

  • 在動作前停一秒,確認身體的狀態
  • 在過程中保持覺察與節奏
  • 在結束後帶著感謝把器材歸位


這些小動作,就是身心同步的起點。穩定的心會帶出穩定的動作,而這樣的穩定,才能養出真正長久的力量。



當你把心放回身體裡,訓練才真正開始


我一直相信:「不求快,但求穩。每一次穩定的動作,都是一次心力的練習。」

當你下一次準備收器材、轉換空間、離開訓練場時,也請記得提醒自己:這一刻,還是訓練的一部分。


讓心和身體一起走完全程,才不會在最鬆懈的時刻掉以輕心。

你不需要急著變強。你需要的是一顆願意穩穩走下去的心。


當你這樣做的時候,你已經在進步了。